...又被川普叫去指挥交通,她缔造了华裔女性传奇的辉煌巅峰 环球摄影...

吕传彬

被誉为“美国革命家”的华裔民权及社会运动家陈玉平,2015年10月5日在位于美国底特律的住宅辞世,享年100岁。

陈玉平过世后,美国总统奥巴马随即发表声明表达哀悼:“作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陈玉平医生致力于服务和权利倡导。从在底特律进行社区活动,到领导民权运动,再到她那些让我们过着有意义生活的想法。作为中国移民的后代,作为一位女性,陈玉平很早就明白,这个世界需要改变,她克服一切障碍也正是为了改变世界。”

从小就知道世界需要改变

陈玉平1915年出生,父母都是华人。来自广东台山的父亲,当时在纽约百老汇一带经营中餐馆,家境可称富裕。当时的美国社会,充斥“性别”、“种族”歧视。身为一位华裔移民之女,她从小就知道世界需要改变,“绝不做社会安排给女人的角色!”

她16岁进入美国上流白人女孩聚集的伯纳德女子学院求学,25岁在布林莫尔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此时美国学界是白人男性的地盘,她攻读哲学博士显然不是想做教授,而是为了探究世界,探究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探求自己行动的意义。如她在自传《为改变而生活》中强调的:“黑格尔让我明白,自己为探索所做的挣扎,正是从个人不懈斗争转换成普世为自由而斗争的一部分。”

1940年,陈玉平只身来到芝加哥,在芝加哥大学哲学图书馆找到一份每周10美元的工作。亚裔女人要找住处更困难,最后还是一位好心的犹太女人同意让她免费睡在地下室的沙发上,只要她不介意成群的老鼠。这段“底层”的住宿经历,成为她改变底层人群命运而终身奋斗的契机。

嫁给非裔,从事地下活动

陈玉平回忆父亲时说:他将挫折和失败看成为追求生活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他总是能不断前进,总是在寻求新的途径,扩大他的生意和他的思想。他充分利用早年读书所学的知识,每天读一份中文版的报纸,并且一直坚持和在国内的家人保持联系,从不间断地从经历中学习,不断地扩充他自己的汉语和英文词汇。

在这个典型华人家庭中,父亲鼓励支持陈玉平求学。陈玉平最终以优秀的成绩完成学业。

然而当时的社会,对于陈玉平的“性别”与“族裔”有着根深蒂固的“歧视”。尽管拥有博士学位,她最后却不得不屈就于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的一份低薪工作。在这段时间里,她开始与非裔朋友接触,也因此与非裔权益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年后,陈玉平搬到汽车城底特律,在激进刊物《通讯》担任编辑。在那里,她邂逅另一激进的工人运动活动家、作家詹姆斯·博格斯,1953年他们结为连理。

他们夫妇不但能说会道,还会写,有理论。他们不单宣传、鼓动,还积极组织活动,可以说是底特律非裔权利运动的灵魂人物。因为主张革命,他们往往在幕后进行地下活动。美国民权代表人物马丁·路德·金当年到底特律时,陈玉平还曾帮他动员、组织过抗议活动。

初始激进,试图发动革命

不过,与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主张相比,陈玉平早年思想激进,一心想发动革命,还翻译过马克思的著作。她曾经在1960年的一个演说中表示,暴力具有治疗作用,可以帮助革命的动员升级,为社区注入活力。

1967年7月23日,底特律警方扫荡一家无牌酒吧时,市民与警方发生冲突,然后导致43人死亡、1000多人受伤、7000多人被捕、2500多家店铺被烧或被抢的大暴乱。陈玉平与博格斯尽管当时不在底特律,却被指控必须对此事件负责。

1973年底,底特律选出第一个非裔市长,但陈玉平发现有了权力还是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从1990年代开始,她与先生博格斯一起带领年轻人参与实质改变环境的工程。1992年,陈玉平和博格斯一起创立“底特律夏天”,召集年轻人将空置的停车场、建筑改为花园,希望他们看到自己可以改变生活状况,而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自己也作出改变。

1993年,博格斯去世。陈玉平的脚步没有因此停下,她继续推动与先生创立的“底特律夏天”的项目,同时还在全美旅行、演讲,影响更多的人。2011年,她出版了《下一场美国革命》的著作。2013年,纪录陈玉平一生传奇的影片《美国革命家:陈玉平的一生演变》公开上映。

一生理想:建立人性社会

21世纪的人们,几乎都亲眼目睹了奥巴马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非裔总统的历史时刻。然而百年来,原本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非裔,究竟是如何从毫无权利和资源的底层社会走向政治舞台的呢?陈玉平在书中一针见血的指出:“如果你不成为解决问题的一部分,那么你就是问题的一部分。”

密西根大学妇女学系教授王政,曾接触访谈过陈玉平。她认为,陈玉平清晰地表达了她一生对社会性别、阶级、种族等各种社会界线与壁垒的突破。这位能够透彻洞见问题本质的传奇女性,一生不断地向人们宣传这一理念:“只有能够对自己的弱点作斗争的人,才能领导并建立新的、更具有人性的社会。”

在陈玉平去世后,王政还撰文指出:陈玉平的百年人生,并未局限在一个族群中。她积极参与反战运动、女权运动、环保运动,以及随着亚裔人口增加而出现的亚裔美国人的社会运动。她的人生经历,让她拒绝任何固定化的概念与人为的界线。

在陈玉平自传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是“人性”。王政表示,陈玉平定义“人性”,首先是拒绝资本主义主流价值观。陈玉平与博格斯,为了抵制消费文化对青少年心灵的腐蚀,在1992年开展了“底特律之夏”运动,鼓励大学生、高中生重建被资本和国家抛弃的家园。参加社区重建活动的青年人不仅获得人生体验,更培养了才能,不少人成为社区或社会运动团体的领导。这正是陈玉平希望扩展的人性的一部分,也是陳玉平推动的“让我们的灵魂成长”的精髓。

一部自传让你置身历史变革中

陈玉平说:“现在我常常到大学和大学生们讲我的这一段经历,不要总是认为读了大学是为了赚钱的。读大学应当学会思考,让自己的灵魂成长。”

2013年,陈玉平的自传书《为改变而生活》由中国电影出版社推出了中译本。新书推介这样写道:“她的自传从个人成长的视角出发,纪录了一个世纪以来美国社会文化的急剧变化,生动地展现了杰出华裔女性对历史变革的参与和推动。”

2014年9月进入安宁病房时,陈玉平尽管知道自己即将走到人生旅程的终点,仍不忘提醒大家要具有视野及想像力,才能革命产生创新文化。2015年6月底,陈玉平的学生、友人和支持者,还特别为病中的她办了一场没有陈玉平的百岁生日会。

今天,无数的炎黄子孙到大洋彼岸深造,很多美国青年到中国来求学工作,不妨读读《为改变而生活》。这本书是美国高校关于美国历史的常用教材,它以陈玉平传奇的一生为线索,记录的却是一部活生生的美国现代史。就像奥巴马指出的那样,陈玉平的传奇,将成为继续启发年轻一代关注社会的力量。

(责编 张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