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安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如果从遗传学角度去解读,这条定律似乎也并不错。但若将这条定律放到人类社会来说事儿,以出身的不同来判定或者区别人的智力、品格、能耐之大小或出息,则大谬不然。

三国时期的刘备小时候父亲早亡,家里穷得很,跟他母亲“织席贩履”为生。所以,刘备起事后被人讥笑出身寒微。但他偏要说自己是汉景帝的玄孙,排辈儿就是皇上汉献帝的叔叔,人称“刘皇叔”,并以此来标榜号召部属。那时候没有DNA检测,是真是假只有天知道了。不过“刘皇叔”后来三分天下有其一是真的。联想到今天还有炫耀父亲官职者,如“我爹是李刚”的那位衙内,说明基于血缘不平等的观念,在中国有多么悠远且绵绵不绝的流布。

杰斐逊起草的美国《独立宣言》中说,“一切人生而平等,都有生存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马克思称它为“第一个人权宣言”。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宣布“人类是自由的,他们在权利上是生而平等的”。把这样的精神以法律的形式颁布于众,自然是人类社会的大进步。可是实际上,不平等的现象,直到今天,在全世界也还是一个随处可见的事实。

有人说,我们无法选择父母,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甚至把握命运。我赞成。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是一名卑微且嗜酒的宫廷歌手的儿子,贝多芬有句名言,他说:“命运啊,我要扼住你的咽喉,绝不能让命运把我压倒!”贝多芬本来非常敬仰比他年长、写过《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浮士德》的大诗人歌德。但一次俩人挽臂散步,小道上迎面走来一群皇室成员,歌德当时是魏玛公国的枢密参赞,他立马松开贝多芬的胳膊退到路边恭候皇室成员经过,贝多芬颇感意外,他昂首朝王室成员走去,并不避让。在我看来,以思想和成就论,歌德和贝多芬都可称为“俊杰”和“英雄”,但贝多芬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英雄不论出身。

【原载2016年2月16日《今晚报·肝胆篇》】

插图 / 刘备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