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煕

距离第一部《星球大战》已经快40年了,但影迷对它的热情从来没有消退过,甚至在《原力觉醒》的催化下愈演愈烈。星战已经不仅仅是系列影片,而是一种遍布全球的文化现象。

正如1977年这一系列首部曲公映时的盛况一样,伟大的原力又将星战粉们召聚到一起。然而许多新生代观众并未生长在乔治·卢卡斯的六部曲时代,《星球大战:原力觉醒》是他们第一次与星战中那些富有魅力的角色们相接触。那么,《星球大战》对于世界影坛有怎样的地位?星战粉为什么会对卢卡斯40年前建构的这一独特宇宙情有独钟?它何以能高出电影升华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为什么是乔治·卢卡斯的首创?

1971年,还是南加州大学在校生的卢卡斯正与大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教父》)一起拍摄短片《THX-1138》,这部短片折射出了卢卡斯那横竖都溢的才华,很快他便与联美影业签订了双份合约,包含两部还没开始编写脚本的片子,一部叫《美国风情画》,另一部是未命名的、包含九个部分的科幻片,联美最终把合约转手卖给了环球。但环球只拍了《美国风情画》,又把第二部片约转给了二十世纪福斯。最终,福斯影业决定拍摄《星球大战》。

1973年,当《美国风情画》上映并票房大热后,卢卡斯的律师有机会与合约方坐下来重新谈谈分成了。卢卡斯选择了减酬,但向合约方要求《星战》续集的所有权,当时电影的继集一般都不怎么受欢迎,于是福斯愉快地接受了这笔交易。当名为《星球大战:新希望》(Star Wars Episode IV: A New Hope)的首部曲上映,并成为当时的“影史最卖座影片”后,卢卡斯决定用这部片子赚来的钱投资拍摄续集《帝国反击战》。福斯拥有这部续集头七年的发行权,期满则永久性归还卢卡斯,同时,续集的衍生品营销权也归卢卡斯所有。虽然首部曲的衍生品营销权是归属福斯,不过由于他们当时赚得盆满钵盈,而且好莱坞过去并没有从电影衍生品方面尝到过多少甜头,所以福斯没有看出这一权利的长远价值。

《帝国反击战》1980年上映后好评如潮,且延续了票房上的辉煌战绩。不过卢卡斯本人并没有执导这部影片,而是与莉·布莱凯特、劳伦斯·卡斯丹一起致力于影片的剧本写作,由厄文·克什纳操刀。1983年,卢卡斯完成了他的首个星战三部曲,《武士复仇》(或译《绝地归来》)由他与卡斯丹合作编剧,理查德·马昆德导演,上映后再次引发轰动。此后十年,卢卡斯暂时离开了星战世界,转而制作他(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印第安纳·琼斯”系列,并且抽空创建了伟大的特效制作公司工业光魔,以及音效设备公司THX,后者最终演化成了响当当的皮克斯动画和天行者音效。

星战真正意义上的回归是1999年,卢卡斯执导了前传三部曲的第一部《星球大战前传一:幽灵的威胁》。这部新作重新点燃了全球范围的“星战热”,斩获超10亿美金。但由于前传三部曲讲述的是天行者阿纳金成为黑武士之前的故事,受众主要框定为年轻群体,因而引发了许多老粉丝的不满,遭至全方位立体式激烈吐槽,什么“无聊”啦,“演很烂”啦,“写得不好”啦,“导得很差”等等。不过彪悍的人生从来不需要解释,卢卡斯还是不为所动继续拍了第二部跟第三部:《克隆人的进攻》以及《西斯的复仇》,两部片子票房均突破5亿美金。不过尽管前传后两部的口碑比第一部要好,但许多正传系列的粉丝还是纷纷表示很失望。

《西斯的复仇》发行后,卢卡斯监制了一些基于星战的周边项目,像动画作品《星球大战:克隆人之战》和《星球大战:义军崛起》。尽管如此,卢卡斯还是感受到了续拍星战系列和完成其他非星战项目的压力。所以2012年,他以超40亿美元的价格将卢卡斯影业以及整个星战系列都打包卖给了迪士尼。当初计划由斯皮尔伯格的长期合作制片人凯瑟琳·肯尼迪出任卢卡斯影业的联席主席,并监制《武士复仇》剧情之后的新“星战三部曲”,以及其他一些独立篇章。尽管卢卡斯早年规划的故事就包含9个部分,最后三章发生在绝地武士归来之后30年,但迪士尼决定弃用他的构思,由导演J·J·艾布拉姆斯操刀《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剧本则由艾布拉姆斯及《帝国反击战》编剧劳伦斯·卡斯丹一起完成。

星战系列,或者也可以说乔治·卢卡斯,从根本上开创了现代系列电影的开河。一般评论认为,1975年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开启了暑期档大片时代,而《星球大战》系列则将好莱坞大片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正如在前文中提到的,70年代末,系列电影在好莱坞并不受待见,《人猿星球》系列、《007》系列是硕果仅存的成功范例。而星战系列的横空出世及其取得的辉煌战绩改变了这一切,好莱坞开始认真思考并探索成系列的电影产品项目。《哈利波特》系列、《指环王》(包括《霍比特人》)系列、漫威系列的成功都源自卢卡斯1977年石破天惊的首创。(这里我们可以回忆起彼得·杰克逊包含感情的评论:“乔治·卢卡斯是电影界的爱迪生。”)《星球大战》在好莱坞影史的地位绝不仅仅是“一个”(a)系列,那是“那个”(the)系列。

无与伦比的经济价值

不止于此,卢卡斯在创造出深受欢迎的系列电影之外,还开创了电影衍生品商业模式。在那之前,电影周边一般局限于T恤及一些小纪念品,且数量不多;而《星球大战》系列周边则量大质优花样多。卢卡斯先后与玩具界巨头Kenner、孩之宝(Hasbro)、乐高(LEGO)合作,开发出了许多星战系列玩具,人物、场景、飞船不一而足。这也是80年代早期“兵人热潮”的先声,并培养了一大批“收集控”粉丝。关于《星球大战》系列在商业运作模式上的伟大创新在此已毋庸赘言。这是热血少年们第一次有机会在离开影院后还能买个“卢克天行者”或者“韩索罗”在家搭建还原自己最心爱的场景。

《星球大战》系列的另一个炸裂性创新是持续的视效突破。早在1977年,卢卡斯就清晰地知道他的太空史诗应该呈现怎样的视觉奇观,唯一的问题就是用来制作这种特效的工具当时还不存在。除了1968年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以外,太空电影在那时候普遍被视为“B级片”,特效部分常常让人不忍直视。

卢卡斯延请了特效设计师John Dykstra来帮助工业光魔一起达成他想要的效果。Dykstra 近日接受Den of Geek 网站采访时回忆过这段历史:“拍星战首部曲那会儿,我们有点像走进了一座空仓库,然后坐在地板上面面相觑:接下来咱们该干点儿什么?”最终,Dykstra和卢卡斯通过高精度微缩模型、动画制作技术以及开创性的电脑控制式移动摄影术,达成了首个星战三部曲的视觉效果。《星球大战》是首部以逼真的动作及爆炸场面取胜的好莱坞高成本电影,而卢卡斯和Dykstra是“白手起家”自己摸索出了这些制作技术。事实上,《新希望》片末死星炸裂那一幕是Dykstra用硬纸板和钛金属刨花做出来的。

不过,在制作前传三部曲时,卢卡斯不再使用实拍特效,而用数字特效来表现片中的人物、飞船、场景。也是借助数字特效工具,卢卡斯可以回过头去修改他的原初系列,在《帝国反击战》中加入伊恩·麦克迪阿梅德(前传中饰帕尔帕廷)的镜头,在《武士复仇》中则加入了海登·克里斯滕森(前传中饰天行者阿纳金),使得前后三部曲更加连贯。在这六部星战电影的摄制过程中,卢卡斯两次革新了好莱坞电影工业:第一次是在《新希望》中开发出革命性的视效手段;第二次是在制作前传三部曲及原初特别剪辑版时,将数字工具的运用提升到了前人未及的新高度。

受《星球大战》影响而选定了自身职业道路的粉丝并不只有电影导演们而已,那些看着星战原初系列长大的孩子们有不少选择了进入NASA以及航天工业工作。比如NASA宇航员Kjell Lindgren去年早些时候在接受采访时就谈到了星战对他冲向外太空的影响:“我觉得星战仅就故事而言就够能激发想象力了,而且,那些高科技,还有能在外太空工作、生活的想法也很激动人心。我们这一代宇航员还是孩子时都看过《新希望》、《帝国反击战》和《武士复仇》。就我个人而言,星战是我对宇宙航行产生兴趣的众多原因之一。”

更加伟大的存在意义

2015年初,《美国国家研究院院刊》上刊登了一项研究,用数据统计出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电影,其中《星球大战:新希望》以297次高居第二(1939年《绿野仙踪》以565次夺冠)。在即将上映的《功夫熊猫3》预告片中,一段致敬达斯·维德喘气声和“我是你老爹”的开场白,也让影迷津津乐道。此外,漫威的粉丝们也不难发现,第二阶段的每部影片都有“断手”情节,漫威影业主席凯文·费奇表示那就是致敬卢克天行者而为的:《钢铁侠3》盖·皮尔斯饰演的阿尔德里奇·基连在决战中被断手;《雷神2》洛基利用幻术让雷神的手看起来被切断;《美队2》巴基摔下火车后切断手臂改造成机械臂;《银河护卫队》树人格鲁特被卡魔拉斩断双臂;《复联2》安迪·瑟金斯饰演的尤利西斯·克劳被奥创断手;《蚁人》最后的决战中黄蜂战士最先断手然后才死……就连《神盾局特工》中的寇森也被断手。

当好莱坞的的电影配乐还被爵士、摇滚、布鲁斯等流行元素占据时,《大白鲨》将交响乐这一“高冷老旧”的音乐风格重新融合到电影中,并在随后的《星球大战》吹响了最嘹亮的号角,“主导动机结构+交响化配器”的配乐模式迎来新生。随之而来的,此后的众多大片都沿袭了这种交响乐配乐模式,甚至不少古典音乐的爱好者已经将星战音乐视为一部典型的古典音乐来研读和欣赏了。此外,星战是目前被各种音乐会演奏次数最多的电影音乐,至于它的各种改编版本、精选版本,更是多得无法统计。

可想而知,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历经40年的岁月而始终魅力不减,要用一个最贴切的词来概括就是:传奇。如同希腊神话、西部传说、莎士比亚著作一样,这些故事经受住了时光的考验,并且直到今天还为新生代观众所欣赏。《原力觉醒》的其中一个吸引人之处在于,父母们可以带着自己的孩子们走进影院,把他们引领进卢卡斯创设的这一独特宇宙,就像在许多年前的孩提时期,我们的父母所做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