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鞠九江
“中国公益慈善城市”———江苏省如皋市是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在这座城市里,有一个闻名的爱心群体———南通皋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这家公司是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型企业,现有员工287人,员工平均年龄35岁。这是一个充满爱心、充满活力的团队。10多年来,这个团队人人向善,个个从善,涌现了众多感人肺腑的爱心故事,从而为这座爱心城市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2014年6月中旬,笔者对这个爱心团队进行了独家采访。
回报社会,一个善举催生一个爱心团队
邱德强,南通皋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是一位既充满爱心又热心于慈善事业的民营企业家。他的一个善举,催生了一个“德强爱心团队”。
2004年9月初的一个晚上,邱德强从电视新闻节目中看到一个令他揪心的画面:在如皋市石庄镇凤龙村,有一个全国罕见的特困残疾人家庭。这一家5口人,4个子女都患有软骨病。他们齐刷刷躺在床上,有手穿不了衣,有腿下不了地,吃饭靠喂,大小便要人料理,几十年来,是伟大坚强的母亲朱仁英顶天立地撑起这个家。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前几天,朱仁英不幸患上晚期食道癌,急需手术,面对巨额手术费,一家人束手无策……看着那一幕幕凄惨画面,邱德强止不住眼窝湿润了:“政府的优惠政策扶持了企业,我要感恩回报,为社会做点事!”第二天一大早,他即赶往医院送去了两万元救命款。3天后,朱仁英顺利进行了手术。此后,邱德强无微不至关爱这个家庭。他还疏通关节,通过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为这个家庭争取了生存20年的基本生活费和医疗费用……
“活菩萨,活菩萨,我们遇到了活菩萨!”朱仁英一家人对邱德强感恩不尽。朱仁英的两个远房亲戚从自家果园里采了3000斤鸭梨,开着农用三轮车将梨送到邱德强所在的公司代为谢恩。邱德强无法谢绝,将梨分给了公司员工。于是,董事长的爱心故事一下子在公司传开了。“这样的老板有道德,有良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员工们议论纷纷。
邱德强在与朱仁英家庭的交往中,深深感受到残疾人生存的艰辛。后来,他从市民政部门获悉,社会上还有不少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成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而自己的公司正好有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于是,他积极与市残联联系,申请安置残疾人就业。短短几年,他的公司就累计安排了83名残疾人就业。为此,邱德强被评为南通市“扶残助残先进个人”,他的企业被定为如皋市“残疾人扶贫基地”。
一人从善,众人相随。在邱德强的带动下,公司员工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扶贫解困、济困义捐、支持边远山区建水窖、援助四川地震灾区重建家园等21次慈善公益活动,累计捐款近200万元。而在这些活动中,员工们都不约而同自豪地将自己的团队称之为“德强爱心团队”,以崇尚和弘扬邱德强董事长的仁爱精神。
无偿献血,大爱女士义务献血2300毫升
范银萍是皋鑫电子公司资材部的采购人员。别看她戴副眼镜、文质彬彬的样子,她已有8年的献血历程,献血量高达2300毫升。范银萍还申请加入中华骨髓库志愿者队伍,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在谈及自己感受时,她坦然一笑道:“邱德强董事长说过,‘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嘛!”
范银萍出生在一个普通职工家庭,父母心地善良,为人正直。小时候,她随父母居住在市人民医院西侧,常常见到病人家属为救亲人却找不到合适血源的焦急场景。母亲告诉她:“血是生命之源,没有血就没有生命。”参加工作后,她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公益活动,扶贫济困、青年志愿者、学雷锋做好事等活动都能见到她忙碌的身影。
2006年夏的一个星期天,范银萍去文峰大世界购物,此时,一辆流动献血车缓缓驶过喧闹大街,停在购物商场前。“献血就是献爱心,既挽救他人生命,又改善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听着广播里的献血宣传,范银萍身不由己蹬上献血车。“来,抽我的!”她一咬牙,捋起衣袖。“O型,合格!”采血人员告诉她。范银萍当即躺在献血椅上,她紧闭双眼,只感觉手臂上痒痒的,心中有着说不出的轻松与快乐……此后,范银萍便一发而不可收拾,每年定期献血,从未间断。后来发生的一起爱心救助活动,又激发范银萍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志愿者队伍。黄昊是该市一名天真活泼的四年级学生,不幸患上白血病。为挽救花一般的生命,全市开展了爱心捐款活动,短短几天,捐款额高达24万元,范银萍也表达了一份爱意。然而,因未能找到相匹配的造血干细胞,小黄昊还是离开了这个充满爱的世界。听了这个不幸消息,范银萍心里很不是滋味。“要是能及时找到相匹配的造血干细胞,就能救活这条鲜活的生命!”听了医学专家的叙述,范银萍内心深处涌动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激情。随后,她申请加入中华骨髓库志愿者队伍,其血样很快进入了“中华骨髓库”。2008年5月7日,她收到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寄来的《荣誉证书》。
“只要配对成功,我随时准备捐献‘造血干细胞,延续他人生命,实现自己的愿望!”面对笔者采访,范银萍一脸的执着。
见义勇为,残疾人助残济困搭救遇险群众
鞠久江,中共党员,是一位左眼失明的残疾人。他是邱德强培养重用的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受邱德强潜移默化影响,他走上长达10年的爱心之路,被授予如皋市“文明新风典型”和“五星级党员标兵”、南通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
也许是自身残疾的缘故,鞠久江对残疾人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多年来,他牵线搭桥,使7名重度残疾人享受了政府优惠政策,为9名肢残人争取到了轮椅车,为63名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找到就业岗位。家住长江镇的石晓华,因遭电击失去双臂。逆境中,鞠久江鼓励他学口书(用嘴写字)、用脚打电脑,从而走出了一条闪亮的自强不息之路。2006年,石晓华被北京一家残疾人艺术团聘为签约演员,在全国巡回演出300多场,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石晓华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后,鞠久江又牵线搭桥为他找了个称心如意的伴侣。结婚那天,鞠久江赶去祝贺,并主持了结婚仪式。婚礼上,石晓华即兴口书《牵手》书法作品,赠予鞠久江留念。他兴奋地说道:“鞠大哥,我没有双手,是你牵手为给我带来了一切呀……”
鞠久江班余时间勤奋笔耕,已捐出13.5万稿费资助了32个特困家庭。如城镇特困户范孝宏夫妇生育了一对双胞胎女儿,孩子上学有困难,他关心帮助长达7个年头。2008年,这对孪生姐妹分别被北大和国际关系学院录取。面对巨额入学费用,一家人傻了眼。鞠久江主动介入,从而为两个孩子解决了4年大学的学习费用。如师附小、如皋初级中学两名学生患白血病,鞠久江捐款4000元。搬经镇兴夏村特困户汪如新的儿子被水泥杆击中头部,在送医院抢救时急需手术费,鞠久江慷慨解囊送去5000元……
鞠久江对弱势群体关爱有加,而当他人遭遇险情、陷于生死关头时,他更是显出英雄本色。近10年来,他挺身搭救了5名遇险群众。
2005年初春的一个星期天中午,阴雨绵绵,如皋中学学生陈志军骑自行车冒雨下乡为生病同学补课。骑惯了城里宽阔水泥路面一下子驶入乡间狭窄泥路,他显然有些不适应。当他行驶到西郊村一条河边时,车把一歪,连人带车滚入河中,沉重的自行车压住他的身体,使他失去挣扎的能力。下班经过此地的鞠久江目睹险情,顾不上脱衣,一个箭步跳入水中,并奋力向深水处游去。在河中心,他屏住气扎入水中推开压在其身上的自行车,救起陈志军。
15年前,鞠久江曾救起一名因煤气中毒的外地孕妇梅明凤,15年后,在江苏卫视、安徽电视台的帮助下,梅明凤与丈夫终于找到了日夜思念的救命恩人鞠久江。在电视直播现场,他们拥抱一起,泪如泉涌。他们的真情故事打动了成千上万观众。香港金日集团南京办事处工作人员被他们的真情故事所感动,派出专车,请来导游,陪同3人游览南京,江苏卫视、《扬子晚报》等媒体记者全程跟踪报道……
孤儿不孤,白领女士献爱心泪洒送别路
郭利君是南通皋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引进的高科技人才。自从走进这家公司,郭利君就被身边浓浓的爱心暖流所感染和震撼,不经意间,她也加入了这个爱心团队。她沿着董事长走过的爱心之路,向石庄镇朱仁英家庭送去了棉衣棉被,并从中享受着做好事献爱心的快乐。
2011年初夏,郭利君从该市教育部门获悉,目前全市还有孤儿因种种原因面临辍学。“失去亲人,不能再失去知识!”郭利君与丈夫商量,准备赞助一名孤儿上学,直至大学毕业,得到丈夫支持。
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郭利君来到一家乡镇教委办公室,她说明缘由后,教委办负责人当即拿出10多份需要帮扶的贫困学生档案资料。郭利君选择了一个叫李亭的孤儿。在乡村小学,郭利君见到了李亭。李亭是一位亭亭玉立的乡村女孩,她腼腆地低着头,衣服皱巴巴的,显得紧而小,一双破旧的鞋大得不跟脚。班主任介绍说,她13岁,上小学六年级,爸爸因车祸不幸去世,妈妈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她随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
听着李亭的不幸遭遇,郭利君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她当即去附近商场选购了一包衣服和食品。当郭利君将礼品递到李亭手上时,李亭泪水夺眶而出。
“好孩子,坚强起来,阳光总在风雨后!”临别时,郭利君又送给她一本《新华字典》和一些励志方面的书籍,鼓励她好好学习,用知识改变人生。望着眼前这位既陌生又亲切的阿姨,李亭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此时她没有任何言语,唯有不住地点头……
此后,李亭便成了郭利君的牵挂。平时,她嘘寒问暖,关心李亭的学习生活;节假日,她将李亭带回家,让她感受家的温馨。每学期开学时,郭利君买好学习用品,带着李亭到校报名注册;“六一”儿童节,她开着私家车,带着李亭外出旅游。一张张照片,留下了李亭久违的笑容;一阵阵欢歌笑语,抹去了李亭曾经的不幸;一声声“阿姨”的亲热呼唤,诠释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真正内涵。每年大年三十,郭利君将李亭接回家团圆。晚宴上,李亭与郭利君的孩子一样,穿新衣、拿红包,载歌载舞迎新年……
然而,世事无常。就在2014年“六一”儿童节后两天,李亭的爷爷在用电瓶车送她上学的途中遭遇车祸,爷爷当场身亡,李亭头部重伤,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噩耗传来,正在上海照料生病住院父亲的郭利君连夜赶回如皋。
“医生,求求你,救救她吧,她是个苦孩子!”在重症病房,郭利君当即掏出3万元缴付医院,她声泪俱下乞求道:“她是我女儿,不管花多少钱,我来承担!”然而,人无回天之力,4天后,李亭还是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充满爱的世界。
“亭亭,你一路走好,每年清明节我会去看你的!”在为李亭的送行路上,郭利君呼天唤地,捶胸顿足,泪水洒满衣襟……
善举连连,“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成为追求时尚
10多年来,南通皋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德强的一句“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口头禅,一直成为全体员工的追求时尚,该公司也不断涌现出爱心奉献、助人为乐、尊老爱老的感人故事。
近年来,该公司员工慷慨解囊,救助了身患重症的杨建华、张建国、石高学等8名员工及遭遇不幸的杨宝国、阚德兵等6个家庭,献爱心近3000人次。
为解决困难职工的燃眉之急。2012年,在邱德强的倡议下,公司成立了“爱心基金会”,全体员工争相入会,并注入资金。一位聋哑人向邱德强发去短信说:“这是储存爱心,释放正能量,我为有这样的老板而自豪!”
2007年9月2日,上海金穗服饰广场总经理朱建辉驱车赶到该公司,将一面锦旗、一束鲜花、一封感谢信送到该公司司机纪勇手中,感谢他拾金不昧好品质。
朱建辉是海门人,在上海、海门、如皋等地开了6个服饰超市。2007年8月26日清晨4时多,他在通常汽渡购物时,不慎将一只手提包丢失,内有10万元现金及银行卡、身份证等重要证件和票据。正当朱建辉焦急万分时,去常熟出差的纪勇按照名片上的手机号码向朱建辉发去一条短信:“朱老板,你放心,手提包被我捡到,请抽空来如皋认领。”次日上午,朱建辉赶往如皋认领了钱物,并以重金酬谢,被纪勇婉言谢绝。
“这样的小伙子了不起!”纪勇的言行深深感动了朱建辉。回去后不久,他制作锦旗,购买鲜花,写了感谢信,再次来到这家公司面谢“大好人”。
在这家公司,尊敬老人、孝敬老人蔚然成风。高级工程师孙建兵用真情挚爱唤醒沉睡5年的植物人父亲;有位年过5旬的共产党员精心照料年逾九旬的母亲,他为母亲喂饭、陪母亲睡觉、为母亲洗澡,背着母亲外出锻炼,演绎了浓浓的“反哺情”,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背母大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邱德强,一个善举催生一个爱心团队,他和他的团队用道德和善良书写了人间大爱。近年来,这家不到300人的企业,每年纳税超千万元,产品畅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在中国大陆客户覆盖率达80%以上,公司投资近8000万元新建的新产品综合楼即将投入使用。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我们为生活工作在这个爱心大家庭而感到自豪和快乐!”采访结束时,该公司不少员工发出深深的赞叹。
(责编 孙礼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