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陷港商陷阱,最年轻院士套取亿万基金成巨贪
陈墨
今年52岁的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专家组组长、200亿重大科研专项副总工程师李宁,是中国工程院最年轻院士,动物转基因克隆研究领域领军人物,他多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创立了中国动物克隆和生物反应器研制体系,培养出中国第一头体细胞克隆猪。
然而,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科学家,却不懂商场行情,被他的合作伙伴,步步设套,牵着他掉进“合作陷阱”,最后陷入犯罪的深渊。2014年10月10日,李宁因涉嫌套取国家科技专项基金,被依法逮捕。这个在科学界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的科学家,也正在创造科学界的犯罪纪录……
研商一体,掉入陷阱
2005年初,经人介绍,时年43岁的李宁认识了比他大两岁的史继忠(化名)。史继忠曾在广东政府部门任职,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下海到香港经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李宁不善言谈,史继忠却巧舌如簧,一个饭局下来,史继忠将“研商一体”的赚钱门道说得天花乱坠,也说得李宁心花怒放。
其实,史继忠主动接触李宁,带有猎头性质:他在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后,把目光瞄向了农业生物技术运用推广。经过打探,李宁进入了他的视线。
李宁,1962年出生于江西南昌,1982年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李宁多年来一直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并成为中国农业大学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之一、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宁还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动物遗传育种学的特聘教授,是“973”项目“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克隆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不仅如此,李宁曾创造了多项世界和全国“第一”:如世界最大的克隆牛、中国第一头克隆猪……
李宁在科研方面的建树以及他在农业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的地位深深地吸引了史继忠。特别是通过了解,李宁每年都要主持攻关大量的国家课题研究,科研经费以亿计算,史继忠觉得李宁有宝贵的利用价值,利用他套取国家科研基金,捞钱比挖金矿还来得快。为此,史继忠把他视为最佳的合作伙伴。
通过几次交往,史继忠很快就摸清了李宁的性格。他知道,对思维缜密、办事谨慎的李宁,如果直接提出合伙套取国家科研基金,李宁是绝对不会干的。要将其拉下水,必须精心为他量身设置一个局,让他不知不觉掉进去,不能自拔。
史继忠感觉到李宁对“研商”一体很感兴趣,于是抛出试金石,对李宁提出,如果他们合作,李宁搞科研,他搞市场,走“研商”一体动作模式,一定能实现双赢,至少每人每年有上千万的盈利!
李宁被史继忠的提议打动了。其实,李宁知道,许多科研人员都在走商业化路子,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运用来为自己赚钱,对此,他非常羡慕,他也想用自己的科研成果赚钱,可他天生就是呆在实验室搞研究的料,缺乏商业头脑。他想得很天真,如果与史继忠合作,两人取长补短,他安心搞研究,史继忠只管为他赚钱!
史继忠很快把一个对李宁绝对有利的合作方案抛了出来:注册一家生物科技研发推广为一体的公司,由史继忠再找一个股东,加上李宁,三人注册一家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李宁用技术入股,占股52%,史继忠与另一股东用资金入股。
面对史继忠开出如此优厚的条件,李宁爽快地答应了,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2005年8月,经过史继忠的运作,他们的继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注册成功,李宁成为最大的股东,公司一成立,他就拥有了近两千万的身家,心里兴奋不已。
可是,李宁哪里知道,伴随着他的欲望涨潮,却不知不觉地陷进了一个深不可测的陷阱……
奸商操盘,院士被套
有了李宁和他的科研团队,科研队伍实力雄厚,继宁公司一成立,就引人瞩目。该公司具备了承担或参与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和课题的条件,公司因为有李宁这块金字招牌,竞争力一下子提升了许多。在史继忠的运作下,公司很快承担了五个国家专项科技基金项目和课题的辅助工作。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院内的中国农业大学,有一座最高的建筑,名叫“科研楼”,这里是该大学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李宁的实验室就在这里。有了公司科研投入保证,李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都呆在这里,常常每晚十二点以后才回家。在他的大脑里,只有那些数据,根本没心思顾及公司的事务,公司全权交由史继忠打理。
企业承担或参与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和课题的条件,有一条硬性的规定,就是企业必须有稳定的研发投入、稳定的科研队伍和人才,能够为项目或课题实施提供任务书确定的资金。这就意味着企业在承担或参与的科研项目必须承担一定比例的投入。而国家的专项资金有严格具体的列支科目,当年使用不完的资金转入下年使用或者收回。
面对下拨到账的数千万元国家专项资金,史继忠开始动起歪心思,玩起“偷梁换柱”的把戏。为了保证李宁的科研不受影响,史继忠在后勤保障上全力支持,要增加人手就立即聘用,要设备就立马添置,这些所花的钱都应由公司承担,可是史继忠变着花样、巧设名目,虚开发票用科研专项资金冲抵。
继宁公司一年就承担了五六个科研项目,每个项目的运用和转化都要建立相应的基地进行技术试验,这也需要一大笔钱。按照企业承担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和课题的准入条件,企业必须有能力在本企业进行应用和转化,所以这笔钱也得由公司支付。可是,全权打理公司、为李宁提供科研保障的史继忠统统在国家科技基金里“报销”。
与此同时,因为有了国家科技基金的进入,公司账上的钱显得很丰盈,史继忠让会计“偷梁换柱”,将自己的注册资金分期分批地“退出”,不到两年时间,公司的注册本金已被史继忠全部用国家科技基金的“公款”换下来了,而李宁对这些却一无所知。
唯一令李宁欣慰的是,两年多来,他和他的团队,围绕体细胞克隆牛的生产技术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创新,大大提高了体细胞克隆牛的生产效率。在应用于高产奶牛、优质种公牛和优良地方品种牛的保护和扩繁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在此期间,李宁当选为院士,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
2008年,“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经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立项,投资约200亿元。头顶“中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中国动物克隆体系创始人”等光环的李宁,长期担任这一业内公认“航母级”科研项目的副总工程师,已被史继忠操盘掏空了的继宁公司,自然参与该项目的研究,分到一块巨大的“蛋糕”。
“蛋糕”大,公司投资也大。而继宁公司实际上已成为“空壳公司”,先期投入成了大问题。直到这时,史继忠才向李宁摊牌:公司亏损了,账上除了项目专项资金,公司已无力保证项目实施提供任务书确定的自有资金。李宁顿时傻眼了。
史继忠告诉李宁,眼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放弃参与项目研究,一条就是由他“运作”套取国家科研项目资金渡过难关。作为一名敬业的农业科学家,能参与这个“航母级”科研项目,并担任副总工程师,是一生的荣耀,放弃,李宁一万个不愿意!而套取国家科研项目资金,那是违法的,这条路也不能走呀!
逼良为娼,疯狂落网
见李宁犹豫不决,史继忠把最后一层窗户纸捅破了。他说,他们除了第二条路,已经别无选择。如果现在就散伙,事情很快就会暴露,那他的院士估计也保不住了。
李宁听罢,一言不发。而史继忠也安慰李宁,他操作这种事情很有经验,不会出问题的。见史继忠那满有把握的样子,李宁原本怦怦直跳的心才渐渐地平静下来。
有了李宁的默许,史继忠放开了手脚。他认真研究专项资金的用途,编造各种科研支出项目,然后开具发票,将基金划拨出来。
自从李宁当上院士后,国家划拨给他个人的科研经费逐年上涨,每年都数以亿计。这些巨额科研经费,史继忠看了实在眼馋。为了抢抓机遇,把“业务”做大,史继忠和李宁商量,多组建几家公司,既分散风险,又能拓展业务。
李宁想了想,觉得自己前脚已经下水,不能全身而退了。于是,李宁同意了史继忠提出的业务拓展方案。至此,史继忠终于实现“逼良为娼”。
通过史继忠一番精心的运作,他们如法炮制地又相继成立了两家公司。其实,史继忠的运作非常简单,他先筹集注册资本,公司注册成功后,便将自己的资金抽出,他和李宁的这些公司便成了“空壳”公司。可是,这些“空壳”公司却成了李宁承担国家科研项目、成了史继忠套取国家科研基金的载体。
史继忠和李宁做了一个分工,李宁负责组织力量进行科研,史继忠负责完善相关财务凭证进行“套现”,就这样,两人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伙伴”。
2012年8月,国家审计署在审计中发现5所大学的7名教授存在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的问题。这七名教授中,李宁就是其中之一。对审计发现的问题,科技部立即停止拨付李宁等人承担的所有项目经费,并责成其法人单位进行整改,加强管理;同时,积极协助中央纪委、教育部、审计署和司法机关等机构对李宁进行认真查处。
通过近两年的核查,核查组发现李宁的问题比想象中的还要严重得多。2006年至2010年的5年间,李宁所在的生物学院获得科研项目达374个,获得国家及各类经费达6.8亿余元,他既是专项主要负责人、把关者,也是数十个子项目的负责人;与之相应的是,其获得经费的“吸金”能力在业内也屈指可数。而这一系列“成绩”,都和李宁担任法人的三家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2014年7月初,李宁被相关部门带走调查。10月10日,李宁因涉嫌将承担的国家科研项目经费转移至自己控股的三家公司,套取巨额国家科技基金被依法批捕。
中国工程院发言人董庆九表示,中国工程院将视司法机关认定事实、性质和生效的判决,依据该院章程和有关规定,按照程序对李宁作出严肃处理。据悉,在新中国的科学史上,52岁的李宁很可能成为首个被取消院士称号的“两院”院士。
消息传出,一片哗然,堂堂科学家情商居然如此低下,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实在可悲可叹。
编辑/季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