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拉
Part 1 全世界在读什么?
位资深的出版人曾调侃说,现在在中国写书的人比读书的人都多。没错,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每年能出版图书超过30万种的国家,但是人均阅读量还是个位数。根据2012年的调查结果,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39本——不过,就算是这样的低指标,你能达到吗?
A:关于读书,他们这样做
以色列:我们不仅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更认为是一种美德,以色列敬重有文化的人。在每个家庭里,书房是必需的。以色列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的数量居世界之首。
俄罗斯:1.4亿俄罗斯人的私人藏书共有200亿册,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有“世界上最爱阅读的国家”的美誉。近些年,政府还制定了《民族阅读大纲》,保证俄罗斯读书人数的快速增长。
B:关于读书,他们这样说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 《低智商社会》
“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印度工程师孟莎美 《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
“在从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我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没有人读书。而在上海地铁上我发现,很多年轻人几乎是每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真正的阅读是一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不是那些碎片的讯息和夸张的视频可以取代的。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自己对话的空间。”
Part 2 中国人在读什么?
虽然我们国家的阅读数据并不漂亮,但总有人在默默坚持着阅读。阅读对他们来说,像呼吸那样自然。让我们走近这些爱书的人,听听他们的故事,看看他们的生活是否因阅读而变得不同。
慧木:阅读让我彻底做回了
快乐的小孩子
我的读书习惯应该是小时候就养成的,记忆里有这样一个场景,父母吵架的声音隐约传来,而我窝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捧着林格伦的书,津津有味阅读着,印象中那本书很有趣,看得我十分欢乐,也让我远离了父母吵架给我带来的烦恼。很多年后细想,父母吵架多少会给小孩子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我似乎并没有留下什么心理阴影,因为我用那种阅读的快乐,给自己建立了一个城堡。即便现在,每当我焦躁不安,或者担忧、害怕的时候,阅读都会让我平静、安宁。《北大往事》是我每年都会读的书,它是我看过的跟北大有关的个人回忆录中最朴实也最深情的。读完之后那些青春的回忆铺天盖地涌来,很怀念当时在校园中那段沉静、澄澈的时光。
我会选择清晨或者晚上看书,一般都是案头阅读。真正会阅读的人,会分场合进行阅读。交通工具、马桶上适合节奏快、极具消遣性的读物;枕边读的选择性有很多,可以是消遣性的,也可以是思辨性的。而对于真正需要灵魂来记住的书,还是应该在安静的时候仔细地在案头阅读。
安小羽:读书让我
进入另外一个美好的世界
我小时候不爱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就只在旁边看着。后来老师找到我妈说,这孩子好像有点自闭。然后,我妈妈就不敢让我闷在家里了,总是轰我出去玩。不过,我并没有如她所愿跟别的小孩玩在一起,而是跑到了邻居家,跟那个小朋友安安静静地看书。我不清楚看书这件事是否让我从有点“自闭”的小孩变成一个正常孩子,但是这个阅读习惯的确对我影响深远,因为我觉得,通过阅读,我从一个有点灰暗的世界,进入了另外一个美好的世界。
当然也有些坏习惯一直持续下来,比如我上卫生间的时候,肯定是要翻几页书的。我的卫生间放着《红楼梦》和《天龙八部》,因为这两本书无论翻哪一页我都可以看下去。
如今进入了出版这个行业,其实有很多无奈的时候,因为现在看书的人太少了,看见那么多好书却无人欣赏,就像看见自己的孩子不被人待见一样难过。于是2011年我们几个爱书人一起创办了“星期天读书会”,目的就是想带动上海的读书风气。现在读书会也一直有活动,每到周末大家聚在一起,读读自己喜欢的书,谈谈感受,那种氛围真的很好。
王臣:不知道哪本书就会为你点亮一盏灯
对我来说,写作的启蒙书是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它对我的影响主要是想象力。那是很多年前了,在看了那本书后,我忽然对编故事非常有兴趣。所以十几岁时我就写过两本小说作品,虽然日后对这两部作品也并不是很满意,但心中依然感谢凡尔纳的经典之作,让我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第一行文字。所以,你永远不会知道,哪天读了哪本书就会为自己带来什么改变,那就尽可能多地去阅读吧,也许你的人生会因此转变!
很多人都好奇,我以一个作家的身份阅读,会跟常人有什么不同。其实,我会不自觉地在看书的时候期待作者写出出彩的段落,也会十分反感与自己不契合的文章。总的说来远不如一个纯粹的读者来得轻松惬意。这种感觉大抵就像设计师总是不能安然享受设计型的豪华酒店,杂志编辑则不能放松读同类刊一样吧。阅读时需要有思考,但不要太用力地琢磨,这样,才能让读书变成一种享受。
Part 3 你呢,打算读什么?
在了解了世界与阅读达人们的读书生活后,你打算读什么?没错,每天都会有各种头条、各种文字排着队挤进我们的视线,我们的眼睛一直在“阅”,但心和大脑到底“读”进去了多少?面对那些剥夺了你阅读的种种,你又该如何处理?
1.“我也很想读书,但真的没时间”
代表人物:李娜 职业:销售助理
我现在已经很少从头到尾地阅读完一本书,忙碌的节奏使我没办法静下心来。以前坐飞机时还带上一本,后来发现很少拿出来看,索性就不再带了。不忙的时候,只想发呆、闲逛,这些事不需要花时间“进入”,也随时都能“出来”,但看书不行。
阅读达人建议:
安小羽:确如李娜所说,中国人相对来说的确“更忙”。《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曾指出,中国人的休闲时间仅三个多小时,低于其他18个国家的平均水平5.736小时。不过,日本的加班更严重,但看看他们的人均阅读量,咱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我给你的建议是培养阅读习惯,并多利用零散的时间。我觉得书读不下去,很可能是没选对书,如果是一本东野圭吾的小说,也许你看了开头,就放不下了。你也可以找到像“星期天读书会”这样的读书小组,大家一起读书,让阅读的氛围感染你,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让阅读变成更有动力的事,还可以让别人监督你哦!
2.“现在休闲方式这么多,谁还看书啊!”
代表人物:Nice 职业:文案策划
我已经好几年没买过书了,你看地铁上,上班族们都是捧着手机刷微博,看电子书,很少有谁还带本纸书。有空的时候,我更愿意找一些朋友结伴旅行,要么聚餐或K歌,这样的方式更能让我减压。
阅读达人建议:
慧木:我觉得很多人觉得阅读对自己没有用,跟看的东西关系很大。比如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会看大量的国内和国外通俗小说,发现国外小说的写法比国内好太多了。现在人们似乎天天在刷微博、看朋友圈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多是娱乐化和消遣性的,那些信息的目的是吸引眼球,所以给人的感受是耗费了时间,但接收到的有益信息偏少。所以在阅读的时候,选择高质内容高效阅读,收获才会大。
张冬琴(数字出版从业者):其实读书不光是出于消遣和休闲的需要,很多时候是增长见识的需要。比如很多人花了同样的门票钱去了北京的故宫,但是出来的感受完全不同,虽然逛着同样的地方,但是你对它不了解,那么收获就会少很多。如果你喜欢通过出游的方式增长见识,可以在去旅行前,找些相关书籍,把目的地的文化和历史做些了解,去之后的感受会大不一样。
3. “书价高,垃圾书泛滥”
代表人物:崔晓琳 职业:培训师
我虽然也去书店转,但除了那些特别实用的书,总觉得没什么可买的。好多书装帧和设计都很漂亮,纸张也很有质感,价格也不便宜,但一看内容,不是千篇一律,就是老生常谈,没有想看的欲望。
阅读达人建议:
孙茜(出版从业者):目前数字阅读的价码比较亲民。比如目前很多优质期刊都有电子版或APP,电子版与实体书的价格相比还是很优惠的。还有些阅读APP,整合了一些书籍数字化资源,付费也比较低,有些定价二十多块的书,花几块钱就可以买到电子版。但是,说书价贵的——大多二三十块的书价,真比吃一顿三四百的晚餐更贵?
现在出版物的确是良莠不齐,不管是看纸质书还是数字化阅读,甄选内容都是必须的。比如,目前数字阅读这块,我个人是看期刊比较多,尤其是已经比较成熟的综合性的电子杂志,纸质版已然颇具口碑,电子版的质量自然也有保障,远远好过错字连篇、版式恶俗、言之无物的网络小说。
4. “没有良好读书条件和环境”
代表人物:文芳 职业:在职研究生
我的同学在旧金山留学,那里的公共图书馆很多,据他说,几乎是离家2公里左右就能找到一个,里面有很多免费资源提供,是学生做作业的好去处。这让我这个要穿越大半个城市跑到图书馆查资料的人情何以堪啊!
阅读达人的建议:
王臣:其实,我阅读效率最高的时间段正是在大学,在图书馆完成的,那时候没多少钱买书,但正应了那句话,书非借不能读也。现在我每月花在买书上的钱大概在500~1000元,但很多书时间久了甚至忘了曾经买过。所以说资源和环境真的不是主要原因。现在全国公共图书馆持证读者人数只有582万,仅占全国总人口的0.47%。那到底是图书馆少,还是读书人少?
如果你觉得资源是个问题,可以试试去网上图书馆,比如“青番茄”,这是一家新形态的图书馆,简单来说,它的模式就是网上平台和实体书相结合。在其网站注册成为会员,支付押金,就可以免费借阅。而且,它把很多城市的一些咖啡馆都变成了流动性的小型图书馆,让你借阅和还书都方便。
结语当你不想做一件事时,任何事都会成为阻挠你的理由;当你钟爱某件事时,任何困难都不值一提。读着书长大的我们,难道真的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在iPad、智能电视、智能手机的浸染下成长,忘记书香与墨香吗?
只有深刻认识到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你才会觉得二三十块的书价并不高,每天半小时的阅读时间也并不长,环境也绝不会阻挠到你阅读。
所以,女人,从现在开始,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