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极简启蒙 从“减”开始

一生之中,总有一些事会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如“极简”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我的生活。我曾努力回想,我是如何与“极简”这么时髦的概念勾搭上的,似乎源于两件事。

一是关于阅读。我年少时是个爱藏书的人。但大多数书我看完一遍之后,便不会再看。那些書唯一存在的价值,就是满足我自我欣赏的虚荣。

有一天,当我绝望地站在偌大的书架前,感叹它们占地而无用时,不禁问自己:“如果你只能拥有一本书,你会留下哪一本?”经历一番痛苦选择后,我将“减”掉的书籍挑选了部分赠给朋友,其余全部捐赠给“希望工程”。后来,我逛书店很少再买书了,并且开始习惯去图书馆借阅。充分利用公共资源来读书,不仅给家里腾出了更多舒适的空间,也给我的生活减了负,让我感到无比轻松。

另一件事是关于穿衣。这或许是个让很多女人感到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像我这样一个爱纠结的双鱼座女青年,常常面对成堆的衣服无从下手,在搭配上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我拥有多种品牌和不同风格的外套、毛衣、裤裙,各种颜色和款式新颖的皮鞋、皮靴、球鞋,但尽管如此,在受邀参加一次正式活动前,我翻箱倒柜却找不出一件出席的正装,这让我忽然意识到,服装的品牌和样式永远无法取代其功能性。于是,我决定为衣橱“做减法”。我给这项“艰巨”的工作定了个标准:一、尺码不合适的减掉;二、颜色不合适的减掉;三、不符合自己气质的减掉;四、面料质地不好的减掉。减完后再进行二次整理,只保留必备单品。

从那之后,我出门花的时间比以前少了很多。而且,因为衣量减少,大多数衣服都可以直接用衣架挂起来,不仅看上去整洁美观,也节省了平日里打理的时间。后来,我干脆在家里准备了一个捐赠箱,把一些不用的旧物都放到里面,找个适当时机让它们去别处发挥功效。同时,也是在提醒自己控制购买欲,不盲从潮流,把精力投放在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上。

极简者,减少的是数量,但提高的是质量和品位。极简生活,绝不是苦行僧式的自虐,而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经济的、环保的、轻松愉悦的生活方式。受到启发的我,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极简之路”。

生活越极简 身心越轻盈

书上说,多数人的一生,是携带一只旅行箱的旅程。然而,即便我们把生活所需品减得只剩下一个旅行箱,那也不能称之为“极简”。

因为,极简不只是“减”,它倡导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即不迷恋物质,以轻松、专注的心态面对生活。

德国女建筑师伊娃·玛利亚·斯特德尔的卧室里只有白色的床和一盏黄色的落地灯。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她用极度削减的方式,给自己心绪营造一个宁静的环境,令感官更敏锐,以便让注意力放在重点事务上。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十多年来,上身黑衣、下身牛仔裤的装扮从未改变。一盏蒂凡尼的台灯、一套音响设备、一张偶像爱因斯坦的照片、一把椅子和一张床,是他家中全部的陈设。没有杂物,也就减少了杂欲,每一分钟都可以被精确利用。

极简主义作家雷蒙德·卡佛擅长用最少的句子,表达故事。他坚信,那些少量的句子,更可以承载巨大的意义。生活也是一样,当我们剔除那些多余的东西,剩下的东西必将值得我们花最多的力气去呵护和珍惜。

前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新闻公司创始人迈克尔·布隆伯格曾向媒体承认,他工作时几乎只穿两双鞋,一双黑色,一双棕色,且10年间没买过新鞋。一位鞋匠听到后评价说:“如果要让一双皮鞋穿上20年,你得经常擦鞋油、做护理,每隔八九个月就换一次鞋垫,还要根据自己脚的出汗程度,反复挑选出最理想的内衬……”由此可见,鞋子的数量虽然少了,但要让精致的东西保持更久的光泽,需要持有者更加专注的对待。因此,当你决定放弃那些多余物品的时候,对于剩下的东西须得投注比以往更多的耐心和注意力,减少过度损耗,珍惜它们的分量。这不仅仅是对待物品,对工作、感情,都是如此。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过剩时代,似乎只有通过不断拥有物质,才能填补日渐空虚的心灵。可到头来,是我们占有了物质,还是物质奴役了我们?

畅销书作家约书亚·贝克尔的童年时代很穷,他深知物质贫乏的滋味。所以,读大学时,他为自己定下了目标:“富裕就是每年要挣5万元。”结果,毕业后,他很快赚到了5万元。这时,他又觉得“富裕是每年挣8万元”,一年后,他的年薪达到9万元。于是,他觉得他该拥有一辆豪车。一山望着一山高,他的欲望之门彻底被打开,而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他一周工作80小时,一年工作362天……到28岁这一年,他已经拿到了7位数的薪水,掌管着150家店铺,有一个美丽的妻子,还有豪车、别墅和让人眼花缭乱的奢侈品。可为了挣钱,他的生活却越来越糟。高负荷令他每天要服药入睡。他没有时间陪伴妻子儿女。母亲生病住院,他除了金钱之外无法提供任何帮助。直到母亲病逝、妻子提出离婚时,约书亚才开始反省自己:“为什么追求物质,却得不到幸福?”他开始改变,不再买那些彰显自己身份的物品,只留下生活中必须的288件物品;他放弃了高薪的工作,花时间去用心地维护人际关系,和朋友谈心。有一天,约书亚看报纸发现,多数人在面对选择工作时间长工资高的工作还是挣钱少但拥有更多支配时间的工作时,都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他万分感叹:“世人痴迷于金钱,追逐于物质,却低估了生活本身的价值啊。”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极简固然是减少对物质的贪恋,但更大程度是指向人的内心。看上去舍弃掉很多,但促使我们关注更值得关注的事物,并能从中获得乐趣和生活的真谛。

给生活做减法 给环保做加法

极简的生活有千百种,但无一例外,都在给生活做减法。除了物质极简外,当你不盲目浪费时间与精力,专注于一两项喜欢从事的精神活动(例如书法、画画、跑步等),然后学习并提高技能,就是精神极简;当你减少使用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减少关注微博和朋友圈,定期远离互联网和手机,就是信息极简;当你说话时不说废话,写作时尽可能简单、直接,就是表达极简;当你不做无效社交,穿着不花哨,家居干净舒适,少吃含添加剂的食品,就是生活极简。而且,不难发现,极简者通常都是“低碳专家”。因此,“绿色”、“低碳”、“环保”也成为了极简的关键词。

每年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Earth Day)是规模最大的一项世界性环境保护活动,目前已发展至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192个国家,每年约超10亿人参与其中。今年,本期杂志发起了一个内部小调查,即“如果从世界地球日这一天起,你必须从生活里减掉一件东西,或者告别一个不环保的习惯,你会选择减少什么东西,或者告别什么习惯?”快来看看小伙伴们都是怎么说的。

孙波:饭后戒烟

如果让我选择,在生活中减去某种习惯,我首选饭后戒烟。

“饭后一根烟,赛过活神仙。”日常生活中,往往我会在饭后,闲来无事,摸出烟盒,抽上一支香烟。

近日,某网站报道,人在进食后,身体各个器官开始兴奋,胃肠蠕动加强,血液循环加快,饭后抽一支烟,比平时抽十支烟的中毒量还大。回想往日,吸烟后身体的种种不适,心里还是多了一些恐慌。

其实,边饮酒边抽烟也不可取,因烟碱会溶于酒精,烟碱会随着酒精迅速进入血液,使血液中的烟碱浓度比不饮酒时的浓度更高,给人的身体带来更大的危害。

这些道理,虽然自己略知一二,却一直没有主动去改变,今后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要给自己做“减法”,给社会做“加法”,培养好习惯,健康生活。

花磊:拒绝一次性筷子、消毒筷子

中国现在森林覆盖率越来越小,沙漠化日趋严重。一株20年树龄的大树仅能制成6000至8000双筷子,而只要少用一双一次性筷子,就可减排二氧化碳20克。

在南京的大小饭馆里,到处充斥着成本低廉的白色一次性筷子和所谓的消毒筷子。这些筷子虽然都套着塑料纸包装,但包装并不结实,很多都已破损,一些消毒筷子上甚至还有股霉变的味道。遇到这样的情况,饭馆给出的答复多是“使用后的消毒筷子都是送去外面统一清洗的,要是不放心,那么请您使用一次性筷子吧。”可无论是使用一次性筷子还是消毒筷子,就餐者都将在“不环保”和“不卫生”中被逼到“两难”的境地。结果,几乎所有就餐者都仍在使用这些筷子,我也是其中一员。

给生活做“减法”,我想先从“吃”做起,告别使用一次性筷子和消毒筷子的不良习惯。携带自备餐筷,不仅是为了卫生安全,保护自己的健康,更重要是保护了宝贵的森林资源和地球的未来。

刘文花:减少不环保出行

交通出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每个人的出行方式,都可能给我们生存的环境造成影响。世界地球日这一天,我倡议大家和我一起减少不环保的出行方式。尽量乘坐地铁、公交,或采取步行、骑行等绿色交通的方式来支持环保,既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又减少污染、有益健康,而且也体现了城市居民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风尚,希望会成为一种潮流。

陈啸:告别一次性纸巾

80后的童年都传唱过《丢手绢》的歌谣,但如今还有多少人在使用手绢……

我是个典型的80后,虽然自认为在极简之道上已颇有心得,但一次性纸巾仍然占据了我生活中的重要位置,甚至可以说无处不在。

洗完手了,抽张纸巾;妆花了,抽张纸巾;鞋子脏了、衣服包包沾水了,抽张纸巾;吐个瓜子、果壳什么的,抽张纸巾;要是碰到感冒流鼻涕这样的“大BOSS”,半天就可以用掉一盒几百抽的纸巾……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一次性纸巾大量面世。由于使用方便和无需清洗这两大优点,人们对它的依赖逐渐“无法自拔”。从老人到小孩,从单位到家庭,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每天欢乐地使用着一次性纸巾,却从未正视过因为生产它全球每年都有约1000万立方米的树木正在消失。我们的邻国日本,从幼儿园起就督促孩子养成使用手绢的习惯。而在中国,一次性纸巾每天的人均使用量为10.1张,也就是说,如果按一张纸的面积为21cm*21cm的规格计算的话,将全国4亿多的城市人口95天使用的纸巾铺开计算,其面积大约为一个北京市。

从世界地球日这天起,我想尝试告别一次性纸巾,多使用更环保、更经济的手绢来代替,改变微小的生活细节,还地球更多绿色。

苏晓:告别诸多限制的阅读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疲于应付,无暇顾及全面。如果要在世界地球日这一天“断舍离”,我想首先增加一件利器———Kindle。它是世界著名电商亚马逊公司推出的一款电子阅读器,可以阅读海量的中英文正版书籍。

我是个好奇心宝宝,对书籍有着无法遏制的占有欲。家中两次装修都设计了书房,但书橱还是很快就被占满,大量的图书占据了有限的家居空间,而繁荣的图书市场以及日益增加的信息需求,又要求我涉猎广泛。

拥有了Kindle,我的生活将减少许多物质和精神上的“累赘”:一是纸质书的购买能得到有效控制,在电子书中广泛阅读、筛选出有深度的书籍,再购买纸质版进行研读和收藏;二是可以轻装出行、随身阅读,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读书上,而不是选择带哪本书,或是纠结于背包的重量,纠结于适合的阅读场所。

因此,可以说,我告别的是一种有形的负担,减少的是对阅读的诸多限制。节约了纸张,轻松了自我,也获得了更多静享阅读的美好时光。从外部世界的环保和心灵空间的净化来看,都是件好事嘛。

李珊珊:每天关机一小时

早上7:00,起床,洗漱,下楼。2017的春天有点迟钝,几日的暖阳过后,窗外绵绵细雨又飘了起来。小区里的樱花还都含苞待放,只有木兰独芳,脑中突然闪现宋人朱槔的诗句:“明朝知谷雨,无策禁花风”。

我突然觉得这句话太应景了,于是拿起手机,想分享到朋友圈。但是要有图呐!不然干巴巴的一句话发出来,谁能理解其中意境?于是拿着手机,先在院子里寻找一株娇艳的木兰,再寻找合适的光线和角度,终于,一切就绪,拍出的效果果然惊艳,美颜、提亮、锐化……时间就这样溜走,不知不觉半个钟头过去,赶紧飞奔,一片恍然。坐在地铁里,时不时还要看看手机上有多少点赞和评论,遇到有趣的,赶紧回复。当一切结束的时候,你发现,原本的地铁阅读计划完不成了,头天晚上想好的早餐也来不及买了。“以后不能这样了。”心里一阵懊悔。

每年3月世界范围内会举办“地球一小时”的活动,大家关上耗电产品一小时,表明對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我想我是不是也可以仿照此法,每天早晚关闭手机、一小时呢?果不其然,在打这些字的时候,我已经打开又关上了手机不下50次。萨特说:“他人即地狱。”深以为然。因为手机,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穿越在强大的幻想世界和普通的生活之中。你的时间和精力就那么一点点被裹进了各种鸡汤及广告的幻象里,却还乐此不疲,既消耗了自己精力,也有悖于当下“低碳生活”的理念。我暗暗下定决心,每天让手机离开我生活一个小时,换得一片清静。

少抽烟、少用一次性纸制品、少开一次私家车、少买几本纸质书、少看一会儿手机……给生活做减法,给环保做加法,每个人的方式不同,但我们的极简生活似乎更有魅力,也更有力量。